5月29日,第十一期“广传学术午餐会”在文逸楼608会议室如期举行。郭建斌教授以“‘湾区’作为方法:‘湾区传播’何以可能?”为题,向我们分享了他对“湾区传播”的最新见解。此次午餐会由王玲宁教授主持,田秋生教授、张爱凤教授、黎藜教授等在校教师,以及学院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共同到场学习交流。
▲《与会师生》
去年12月,在bat365官网举办的首届湾区传播论坛上,郭建斌教授发表了《“湾区传播”——一种想象》的主旨演讲,对“湾区传播”概念做了初步探讨和展望。
现在,从“山区”重新扎根到“湾区”的郭教授,对“湾区传播”又有了新的思考,期望与学院师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他引用格尔兹的观点,强调在湾区进行的传播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湾区本身,而是通过湾区这一特殊场域来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学研究,从而赋予湾区以方法论上的意义。因此,立足“湾区”,面向中国,面向世界,或许能够使“湾区”成为中国传播研究知识创新的场所。
▲郭建斌教授
在分享中,郭教授深入剖析了“湾区传播”可能的五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是对湾区传播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拓展:
1、基于技术社会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他强调了技术对社会传播结构影响的重要性,并以丁未和邱林川等学者在珠三角地区研究为例,认为应当开展更加具体的经验研究。
2、基于粤语、潮汕话等汉语方言的国际传播研究,郭教授以学院彭雨晴等老师的相关研究为例,提出应当放眼全球,充分利用全球粤语文化圈以及潮汕人、客家人的全球网络开展国际传播研究。
3、基于发达地区的发展传播研究,一方面,“湾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为发展传播学研究发达地区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绝佳的案例;另一方面,聚焦于“湾区”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传媒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4、基于“一国两制”的政治传播研究,指出湾区独特的政治环境为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新视角。他强调了民族志方法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传媒在历史叙事中的重要性。
5、基于岭南文化的文化传播研究,郭教授认为岭南文化作为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对岭南文化的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化如何在迁移和交融中发展。
在对谈环节中,与会老师们就“湾区传播”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王玲宁教授指出,“湾区传播”这一概念不仅旨在搭建一个全新的学术框架,更期望引领全院师生共同实现这一学术目标。她具体询问了如何理解“湾区作为方法”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郭建斌教授回应称,研究者本身应作为工具,将“湾区”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性的研究方向。
▲王玲宁教授
黎藜教授则从历史学者的视角出发,提出虽然研究的出发点在“湾区”,但视野应当扩展至整个中国的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语境。她认为,只有将“湾区”放置在全球的背景下进行考量,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此实现学术研究的长久性。郭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特别提到了学者陈春声的观点,强调了从内外多角度审视“湾区”的重要性。
田秋生教授讨论了湾区传播作为标签和口号的实用性,并提出了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前沿研究、探讨湾区问题、提炼本土概念和方法。他认为,研究不是局限于“湾区”而是扎根于“湾区”,只有大家都聚焦到“湾区”中来,才能形成学术聚集效应。
张爱凤教授从影视角度出发,指出“湾区”在文化沟通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际各大湾区中的影响力也不足,并通过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案例,认为“湾区”在文化交流方面仍然具有较大潜力和影响力。
王玲宁教授提出未来或许需要更多的午餐会来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推动“湾区传播”概念的完善与阐释。
本次分享交流产生了很多对“湾区传播”新颖的理解和认识,但“立足湾区,面向世界”始终是学院和诸位老师的主线和共识。“湾区传播”的涉及面极广,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也可以包括教学、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展望未来,如何有效整合学术资源,形成协同效应,以突显“广大新传”的特色,这需要我们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