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下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副院长秦瑜明教授一行莅临bat365官网调研指导,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副校长吴开俊教授,bat365在线平台登录院长田秋生教授、党委书记邹军教授、副院长张爱凤教授以及在bat365官网任教的部分中传校友出席座谈。在座谈的三个小时里,双方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现场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副校长吴开俊代表魏明海校长对高晓虹学部长一行的调研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吴开俊副校长介绍了bat365在线平台官网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以及bat365在线平台官网三个校区(桂花岗、大学城和黄埔)的办学规模。吴开俊副校长表示,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bat365在线平台官网近几年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校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bat365在线平台登录也在学校高水平建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部校共建项目取得丰硕成果。最后,吴开俊副校长预祝此次调研座谈圆满成功,衷心希望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高晓虹学部长一行未来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bat365在线平台官网、bat365在线平台登录的发展。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副校长吴开俊
高晓虹学部长感谢学校领导对此次调研的重视。她详细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建校历史与电视学院的发展历程,同时分享了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的机构设置与运作目标。随后,高晓虹教授一一介绍了电视学院随访的各位老师,并对各专业正在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进行了简要的分享。
田秋生院长详细介绍了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的办学特色、本科专业设置与研究生学位点发展情况、师资和学生规模。广大bat365在线平台登录作为广东省内第二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学生竞赛和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田院长提出了当下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希望与调研团队一起交流:
一、如何去适应媒介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化;
二、如何处理价值、知识和能力的重塑?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院长田秋生教授
院党委书记邹军对学院的科研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与自身优势,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在粤港澳传媒研究、传播与媒介化治理、视听传播、互联网和数据治理等领域已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有一批标志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邹军书记还介绍了学院在研究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党委书记邹军教授
张爱凤副院长以“聚焦‘三精’ 重点突破”为题全面介绍了学院的本科教学情况。
一、精准定位。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响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与实践人才,实现人才分类培养。
二、精进教研。满足学生核心素养要求,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体系的打造,深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内涵;提升科研水平,契合行业、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同时打破科研与教学的界限,以研促教。
三、 精品成果。重视积累与梳理,打造具有社会显示度的精品成果,学院在示范课堂、一流课程、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副院长张爱凤教授
听了学院领导对学院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介绍,高晓虹学部长对近年来bat365官网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随后,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副院长秦瑜明、国际新闻学系主任张龙、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分别就学院与专业的发展做了介绍。
首先,曾祥敏书记简要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目前“2668”,即2个博士专业,6个硕士专业,6个系,8个本科专业的专业结构和三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学院的专任教师规模和招生人数。曾祥敏书记补充道,虽然学院的名称没有改变,但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向新媒体业态靠近,比如视听传播系、媒体融合与传播系。曾祥敏书记特别强调了学院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将“实践赋能”上升到学院发展战略层面,始终贯彻在学院的教学体系建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二是着力探索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获得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重大项目。对于田秋生院长提出的如何解决专业间课程交叉的问题,曾祥敏书记解释道,目前电视学院主要采取平台课与专业课相区分的方式来进行本科教学。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
沿着曾祥敏书记提及的新媒体专业与实践赋能,高晓虹学部长以学生创作的融视频作品《三月三》为例,分享了她对“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顺应媒介深度融合与行业发展”这一问题的看法。高晓虹学部长说:“在看到一些传统媒体机构被唱衰,普遍都说转型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要独辟蹊径,用融合的手段来做视频,读出时代的新样貌,那么我们(学科发展)就有新的增长空间。”随后,高晓虹教授重点推荐了电视学院学生创作的融视频系列作品《行走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等,讲述如何通过媒介融合新手段进行国际传播的探索,赋予视频创作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晓虹学部长也分享道,所有的实践项目都是由学生参与完成,打通各个专业壁垒,发挥各自专长,协同完成项目,同时将融视频创作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分考核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
电视学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瑜明认为电视学院的各项工作是在“新时代新闻教育的实践观”推动下展开的,实验室的建设也着力打通科研与社会服务,强调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秦瑜明副院长详细分享了“光明影院”无障碍传播实践这一项目。该项目采用“融视频实践+育人+科研+视听技术”的模式,提升学生的融视频创作能力,借助先进的视听技术实现无障碍观影,建立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构筑传播文化成果,彰显社会人文关怀。这一实践过程也实现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思政教育与情怀教育,高晓虹学部长这样概括:“普通的同学也能做大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教授
国际新闻学系主任张龙分享了国际新闻专业的发展过程以及专业建设的做法。他介绍道,公众对国新往往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学习国际新闻只需要把英语学好,但是实际上国际新闻专业必须体现鲜明的新闻传播特色。张龙主任以《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系列作品中的《小满》《夏至》为例,分享了在采用融视频进行国际传播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遭遇困难、克服困难的经历,指出国际传播不单单是将中文作品翻译为英文,而是需要考虑如何以英语为工具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以恰当的内容和媒介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我们想影响的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学系主任张龙教授
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进一步提到,“抱团取暖”是电视学院多年来推进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实践才能出成果。在本科教学推进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各专业教师集体配合,教师“抱团”,学生“抱团”,才可以真正地将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写作、观摩、创作、外语、理论)教学体系贯彻到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教授
在座谈会的最后,田秋生院长对高晓虹学部长率领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调研团队毫无保留的分享表示真诚的谢意,在中传同行的分享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格局、大情怀、高站位”,感谢调研团队将课堂从中传带到广大新传,期待未来双方能够有持续的联系与交流。
高晓虹老师说:“美好的品质总是会撞在一起”。广大新传将以优秀的兄弟院校为学习目标,继续探索新闻传播实践育人模式,塑造美好的品质,传播美好的品质,与美好的品质撞个满怀。
▲高晓虹吴开俊合影
▲合影留念
撰 稿 张灵敏 \ 图 片 汪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