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介绍 > 正文

邹军教授

【发布日期:2020-06-08】  作者:     点击数: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指导方向:新闻传播学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指导方向:新闻与传播

个人简介:

48E05B

男,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bat365在线平台官网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多家一流期刊和国内重要奖项的评审专家。2011年3月曾入选大陆青年传播学者到访项目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2013年9月-2014年9月公派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访问一年,2017年1月受邀加入第十届传播学访问学者计划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网络舆论和网络法规研究的学者,2006年与黄瑚教授等合著了国内首部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材,2008年完成的以网络舆论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复旦大学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知网下载超过9500次。近年关注互联网治理与数据治理问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权威期刊连续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新媒体与社会、互联网治理与数据治理、媒介融合

主讲课程:

研究生:《移动媒体与传播研究》《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研究专题》

本科生:《媒介融合导论》《网络舆情》《摄像与编辑》等。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冲突格局与数据主权的维护“,2020-2025

2.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机舆情形成机制及应对研究”,2011-2016.

3.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境数据流动治理中主权原则的争议、调适与实践路径研究”,2019-2021.

4. 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手机舆情生成及治理研究”,2010-2013.

5. 主持完成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项目“面向新媒体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革新研究”,2016-2017.

6. 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网络舆论环境变迁与网络传播规制变革研究”,2010-2013.

获奖及荣誉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电教工作者

上海市暨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主要论著

专著:

(1)《手机舆情生成机制及治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教材:

(1)《网络传播法规与伦理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2)《媒介融合导论》,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第二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全球计算宣传的趋势、影响及治理路径》,《现代传播》2022年第6期。

(2)《平台型媒体内容生态的失衡、无序及治理》,《传媒观察》2022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

(3)《“掠夺性期刊”的伦理问题及治理——基于“利益相关方框架”的思考》,《现代传播》2021年第9期。

(4)《媒介变迁视野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兴起、演进及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5)《5G驱动的智慧社会对现代治理体系的影响及应对》,《传媒观察》2020年第12期。

(6)《电商平台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的政策困境与治理进路》,《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0年11月。

(7)《区块链与个人数据保护模式的转型》,《现代传播》2020年第7期。

(8)《中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动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9)《基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个人数据跨境流动规制机制研究》,《新闻大学》2019年第1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

(10)《社会治理视域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意义、路径及进路》,《传媒观察》2019年第10期。

(11)《数据流动视角下网络中立再审视》,《现代传播》,2019年第11期。

(12)《从个人管理到全球共治:互联网治理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趋势》,《现代传播》,2017年第1期。

(13)《全球互联网治理:未来趋势与中国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S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5期转载。

(14)《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模式重构、中国机遇和参与路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5)《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趋势及启示——解析“多利益攸关方”模式》,《现代传播》,2015年第11期。

(16)《“网络中立”论争新趋势及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11期转载。

联系方式:zoujun@gz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