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动态】讲座|中国互联网政治研究的“海外学派”:知识生产图景及代际转向

【发布日期:2017-05-09】  作者:     点击数: 

本网讯(记者:吴嘉莹) 5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小杰在学院会议室举办关于“中国互联网政治研究的‘海外学派’——知识生产图景及代际转向”的讲座。bat365官网田秋生教授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第一部分,曹老师讲解了互联网政治的相关内容。首先他解释了两种意义上的互联网政治:一是“延伸的政治”或“利用互联网的政治”;二是“内生的政治”。此外,他认为对互联网政治的理解还可以从常规、文化与社会等三个维度入手。曹老师对“常规政治维度”这个较为陌生的概念进行解释——此维度主要对应上面“延伸的政治”现象与议题,通常与“宏大、严肃、自上而下”等语汇相连。除了以上三个维度之外,在全球语境下,互联网政治还可以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

曹小杰开展研究报告(黄楷鹏 摄)

至于为什么讨论中国互联网政治研究的“海外学派”,曹老师认为,目前国内与海外对中国互联网的研究在研究主题、理论进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就目前来说,从政治学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互联网多见于海外研究,在国内如果不算比较边缘化的视角,其在政治议题及理论侧重的选择上也与海外存在明显差别,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相关的“海外学派”。

随后,曹老师具体讲述了研究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互联网政治研究的“海外学派”在性别、族群、学科背景、空间分布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特征;二是“海外学派”知识生产在研究主题、理论侧重、学术旨趣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及代际变化;三是如何认识这种知识生产的影响。

讲座现场(黄楷鹏摄)

在研究方法上,曹老师首先选择1998-2015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国互联网政治的英文文献作为抽样对象,通过文献与文献、学者与学者的相互征引关系,滚雪球式地搜集相关文献,然后对收录文献进行内容编码。借助上述研究方法,曹老师发现1998-2015年,在数量上,中国互联网政治研究的“海外学派”以男性学者为主导;学术产量上,华人学者占绝对优势;学科背景上,以传播学为主导(但跨学科特征也非常明显);空间分布上,以北美为主;研究内容上,在2008-2009年以来存在三个层面的结构转向,即理论侧重上由常规政治转向文化政治;关注对象由技术转向人文;研究进路由宏观转向微观。

讲座最后,田秋生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曹老师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标准的编码以及量化的统计得出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方法以及结果对后来的研究者有较大的受益之处,值得大家讨论学习。”

(图编:黄嘉盛 编辑:施文慧)

时间:May 9, 2017 11:24 PM